自然景物丰富多彩,文人墨客情感深厚,如何才能借景抒情,又怎样做到曲尽其妙,这是很多诗人曾经多次思考的问题。古人云,吟安一个字,捻断数茎须。才子们有时信手拈来,却又担心意不称物、文不逮意。由于心中感到惶恐,诗人们便不断地进行雕琢和修饰,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为止。
可是很多诗评家又认为写诗应该明白晓畅,就像白居易的诗篇老妪能解,李太白的名作更如出水芙蓉。所以写诗是应该效仿诗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,还是需要学习诗仙那样倚马可待的能力,估计众说纷纭,不可能给出统一答案。
古代一位才子既是一位诗人,又是著名的诗评家,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具有第一等襟袍,第一等学识,斯有第一等真诗。他还曾主张诗歌的微妙存于调内,只有深入涵咏,才能感悟其中的隐存之秘。下面分享沈德潜追忆前贤,吟诵了一首七律,意境悲凉,充满了离思之苦。
图片
过真州
清代·沈德潜
扬州西去真州路,万树垂杨绕岸栽。
野店酒香帆尽落,寒塘渔散鹭初回。
晓风残月屯田墓,零露浮云魏帝台。
此夕临江动离思,白沙亭畔笛声哀。
图片
沈德潜,字确士,号归愚,江苏吴县(苏州)人,生活于清代乾隆年间。他出生于诗书礼仪之家,从小就喜欢诗词,家族中的长辈都认为他应是肱骨之才,却没有人能料到,他会在科考中多次铩羽而归,直到67岁时才金榜题名。
不过乾隆皇帝却非常欣赏他的才学,不仅让他在上书房行走,而且还赐封他为礼部尚书,可谓大器晚成。后来沈德潜由于年老体衰、疾病缠身,便向朝廷告老还乡,安享余生。
沈德潜一生笔不辍耕,著书立说,他的《古诗源》、《清诗别裁》等作品都深受后世读者好评。这首诗描述了作者羁旅途中观察到的景象,委婉地抒写了作者的离愁别绪。
图片
文中如此描述:诗人离开扬州,一路西去,终于来到真州的古道上。一条大河波涛汹涌,堤岸边绿荫匝道、杨柳婆娑,一派清新景象,令人感到惬意舒畅。野渡旁白帆尽落,街道上酒肆飘香。傍晚时分,外出觅食的白鹭也回到了各自的栖息地,池塘里终于显得一片清寂。
才子打听到柳永的墓地离此不远,于是便轻声吟诵起“杨柳岸、晓风残月”,心中却倍感惆怅。古老的魏帝台上,霜重露寒,云升霭落,仿佛在提醒游子早日归还。诗人独自在江畔伫立良久,他正感到前路迷茫,白沙亭边忽然传来一阵清悠的笛声,顿时就牵动了才子的离情。
开篇介绍游览地点,并赞美当地的秀丽风光,“扬州西去真州路,万树垂杨绕岸栽。”真州路地属江苏仪征,那里曾经发生了很多历史故事。春秋时伍子胥曾逃难至此,北宋时苏轼也曾在真州的古刹中,与高僧促膝交谈。南宋时元军还在此地发动了多次进攻,都被宋军将士英勇击退。
而今那些如歌的往事,都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,甚至早已被人淡忘,可是诗人虽然并非特意前来凭吊,却依然因为此处人杰地灵,而感觉心绪难平。好在周边如画的风景,很快就让他转移了注意力。
图片
“野店酒香帆尽落,寒塘渔散鹭初回”,接下来作者继续描绘沿途风景。这一联叠加了众多意象,酒肆、远帆,还有渔人、鹭鸟,展现出野渡和寒塘之中的一派生机。只是因为夜幕降临,忽然间就变得凄清和静穆,诗人也在刹那间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孤独感。
颈联引用古人诗句,“晓风残月屯田墓,零露浮云魏帝台。”北宋才子柳永自称白衣卿相,又因为入仕后担任过屯田员外郎,所以世人又称其为柳屯田。他死后葬在镇江,离此不是太远。
“今宵酒醒何处?杨柳岸,晓风残月”,是柳永名作《雨霖铃》中的句子,沈德潜一边轻吟,一边回味着柳三变传奇而又悲戚的人生,心中忽然觉得五味杂陈。古老的“东巡台”曾是魏文帝曹丕在此巡察之地,只是人去台空,唯有零露浮云,更催动离人的乡愁。
图片
“此夕临江动离思,白沙亭畔笛声哀”,最后两句抒写才子发自肺腑的离愁。明月高挂、夜色阑珊,江水清寒、笛声哀婉,这一切都让诗人感到魂牵梦绕,他厌倦了四处飘零的日子,渴望与家人早日团聚。“动离思”三字,虽然是因为睹物思人,其实才子心中早已按捺不住那份离情别绪。
古代很多歌功颂德的应制诗皆属于庸劣之作,而一些落魄才子因为饱经风霜、尝遍悲苦,又由于才不经用、沉于下僚,于是经常自放于山巅水涯。他们外见万千景象,内积忧思感愤,其作品反而愈穷愈工。
沈德潜在穷困潦倒时创作了这首诗,作者刻意营造出一派悲凉的意境,其实正反映出其内心的困扰、以及对离别许久之故园的深深思念,可谓字字含泪,句句深情,值得人们细读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盛鹏配资-股市配资开户加杠网-配资资金-石家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